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2014-06-04 09:49:26|来源:长春晚报|字号:
每周五晚,一边看《舌尖上的中国2》一边吐槽,已成了一个多月来“吃货们”的乐趣。随着第七集《三餐》的播出,“舌尖2”终于在“口水”中谢幕。不管“舌尖2”节目组如何解释人文的重要以及抄袭、造假等各种质疑,与《舌尖上的中国1》的纯粹美食相比,“舌尖2”硬生生被认为拍成了四不像的雷剧。有观众如此评价:“‘舌尖1’是围绕美食、食材等叙述故事,天然无雕饰,而‘舌尖2’更像找了个煽情的故事,然后让主人公随便炒俩菜。”
有观众指出,“舌尖2”主观意识上贬低了美食,而刻意去打人文牌,突出社会热点,涉及打工族、留守儿童、应试教育、家长陪读、空巢老人等,但因分集导演水平不一,美食、故事的拿捏相差万里,致使矫揉造作出来的“舌尖2”有些不伦不类。自第一集《时节》开始,故事就成了“舌尖2”的主角,浓浓的乡愁被着力渲染,而蜂蜜鳗鱼、烟熏腊肉等美食则成了陪衬,成了刺激眼睛、夺人泪水的洋葱。
此外,“舌尖2”第一集就陷入了“抄袭门”。节目播出后,有网友指出该集有数个桥段与BBC《人类星球》很相似,特别是白马占堆爬树为弟弟采蜜的那一段,“爬树的拍摄角度、手法以及父亲出现的时机都一样”,总导演陈晓卿对此回应称是“致敬经典”。
不难发现,“舌尖2”播出后,节目组只忙于解释、辟谣,但越解释越乱,越辟谣吐槽越多,最后不知所措下,陈晓卿等主创关闭了微博评论,不再沟通。不可否认,“舌尖2”没能延续“舌尖1”的神话。 本报综合消息
舌尖2,留守儿童,美食,吐槽,时节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