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艺术内部的声音

2016-09-24 03:57:55来源:晶报
字号:
摘要:他的《画廊札记》共21篇文章,分别论析了西方现代以来包括凡·高、毕加索、柯罗、修拉、卢梭、夏加尔、怀斯等21位经典艺术大师。在以专题文章书写这些艺术大师时,远人避开了对画家的传统介绍,而是以诗意笔触进行了极具个性的解读。

(原标题:来自艺术内部的声音)

宋宁刚(大学教师)

远人是诗人,也是作家。他的《画廊札记》共21篇文章,分别论析了西方现代以来包括凡·高、毕加索、柯罗、修拉、卢梭、夏加尔、怀斯等21位经典艺术大师。

在以专题文章书写这些艺术大师时,远人避开了对画家的传统介绍,而是以诗意笔触进行了极具个性的解读。比如他从毕加索的作品中看到了画家的不安、恐惧和深刻的悲剧感,抓住“天真”这一特点来讨论保罗·克利的画作特点,以“生命的本质如何表现”为引线来讨论布朗库西的雕塑,透过“极限气质”来解读蒙克的画……如此具有个人视角的论述,回避了大而全的叙述,将个人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融入“札记”。

与此相应,远人在文字中极为小心、并尽可能少地使用概念,甚至是回避概念,以自己具有个性化、同时又具普遍性的问题引入讨论、贯穿全文。例如在讨论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时,作者问:博伊于斯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像《福鲁克萨斯物体》和《土电话》这样的作品,能叫艺术吗?博伊于斯为什么将摆放在一间空阔无物的房间的木地板上的三十几块花岗石,命名为《二十世纪的终结》?面对现代艺术时作者为自己、也为对艺术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问了这些问题,在行文中,也尽可能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此外,这部艺术随笔让我深受教益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对一些艺术家代表画作的细致描述。比如面对蒙克的《病中的孩子》,他说:“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坐靠在床头的枕头上,另一个发髻高绾的女人握住女孩的手,将头深深垂在胸前。画面的背景模糊,除了小女孩坐靠的床和床头柜,看不到房间还有什么其他家具。画面给人的打击来自小女孩凝视着女人,女人却无法面对小女孩的目光,或者说,在焦虑和恐惧中,她不敢面对小女孩的病。”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观”画,还是“观”画家,远人所关注的,都不是专业的技法问题,而是关乎每个人的思想和生命,提醒我们注意艺术揭示和探索的最重要问题。

《画廊札记》没有单纯地聚焦于某一画作和画家。相反,作者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比较的视野中展开讨论。比如同样表现大屠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表现方式上为什么与德拉克洛瓦的《希奥岛大屠杀》、戈雅的《1808年5月3日》不同?再比如,从19世纪欧洲社会的田园化到20世纪工业化转型和社会变迁,来讨论修拉笔下的巴黎风景。这就使得这部“札记”显得更为纵深和开阔。

远人善于从绘画与文学之间的相通来讨论艺术潮流的变化,也善于从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和左拉笔下的法国)来呼应画家的画作,以及将画家与作家进行风格、身世等多维度的比较(如德尔沃与马尔克斯、贾科梅蒂与卡夫卡、怀斯与福克纳、郁特里罗与小仲马)。远人还能关注到一些常人不太会注意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艺术的伟大?社会的成熟与艺术的成熟有何不同?这些追问或话语,是从艺术内部发出的声音,虽然远人只谦虚地称作“画廊札记”。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