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仅是文化符号

2016-10-15 13:12:10来源:今晚报
字号:
摘要: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的鲍勃·迪伦。从这个意义上讲,迪伦的歌词就是诗歌,他不是“音乐家跨界”得奖,而是以诗人的身份获奖——是的,以“文学”的名义。对那些始终徘徊在虚无泥泞中的写作者而言,迪伦的存在,有着积极的参照价值。

(原标题:他不仅仅是文化符号)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的鲍勃·迪伦。迪伦不仅是一位歌者,更是一位诗人、一段传奇、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和歌声,影响了无数受众。

关于他,诗人欧阳江河曾写道:“鲍勃·迪伦是一个有着诗人气质的民谣歌手,但不是经典意义上的诗人。”这个评价,听起来似乎是中肯的。正因为如此,迪伦的获奖让有些人感觉极其意外。

而早在许多年前,美国著名诗人、“垮掉的一代”之父艾伦·金斯堡宣称:“作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歌手,迪伦用他的创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种强大的普世的文字力量足以让他跻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行列。”

人们对迪伦文学成就的评价,以及如何看待他的获奖,有着不小的分歧。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何为诗歌?什么才是真正的诗歌写作?

现代诗歌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诗歌呈现的,是写作者的良心与灵魂,修辞只是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迪伦的歌词就是诗歌,他不是“音乐家跨界”得奖,而是以诗人的身份获奖——是的,以“文学”的名义。其实迪伦的作品早已进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比如著名批评家克里斯托弗·瑞克斯就出过厚厚的一部专著,研究迪伦诗词中的宗教文化意味与“罪”的观念。当然,迪伦的粉丝们更看重的,是他的直面现实与担当。

遥想当年,在纽约,迪伦与艺术、理想、青春、贫寒为伍。那些狭小的表演场所里,地上满是木屑,大家点燃煤油灯,随便拉几条长木凳,门口留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守着门……每个周末在这种地方,迪伦从黄昏唱到天亮。

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民谣和“垮掉的一代”的诗歌翩然共舞的时代。迪伦成为当时美国新兴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对这一“符号”并不认可:“据说我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

对于生活,对于音乐和文学创作,迪伦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他没有仅仅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的获奖,或许可以理解为文学直面现实生活的胜利。对那些始终徘徊在虚无泥泞中的写作者而言,迪伦的存在,有着积极的参照价值。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