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这些旅游业所取得的增长仍然依靠传统的驱动方式。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三个方面: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增长主要来自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而效率的提升对产业的驱动依然不足。未来迫切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旅游人次、收入、投资均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业态空前丰富,竞争空前激烈,创新边界空前扩张。
如何发展劳力节约型产业
绿皮书指出,按照中国社科院蔡昉等专家的研究,2010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到达峰值,为9.4亿人,此后就出现了负增长,预测到2020年大体上降至9.1亿人。相应地,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70.1%下降到66.0%。
旅游业是用人大户,旅游业就业数占国内就业总数的比例很大,而且增长快。2003年,旅游业就业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到2014年已经增加到10.2%。从2003年至2014年,中国旅游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202.39%。按此比例和速度,预计2014年至2020年旅游就业的年均增量将达747.2万人,到2020年,旅游就业数将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4%。但旅游业用人成本在加速攀升,近年旅游业人均职工工资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中国旅游业此前拥有的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正在消失,旅游业人力成本正加速攀升,旅游业的用人短缺问题将很快凸显。
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成为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绿皮书分析,劳力节约型的旅游业,将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减少旅游业中的单位劳力投入,加大单位劳力的效率,以及加大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几年转型的重要方向,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虚拟现实的现代旅游业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关键。
如何引导有效投资
近年来,旅游投资不断加码,投资规模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投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更大规模、更具复合性的旅游投资逐渐成为主流。投资商的背景涵盖了传统旅游、互联网、商业、地产、制造业、能源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如PPP、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等不同投资概念。
在投资火热的同时,绿皮书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判断投资的有效性始终缺乏可用的工具,投资缺乏市场面的指引,难以面向有效的终端需求,投资效果又只能放在市场中通过一定的时间进行检验。在大量单体旅游项目的投资规模达到几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级别时,就累积了大量的投资风险。重复性投资、超前性投资和泡沫性投资增多(不排除有圈地型投资、烧钱型投资),进一步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同质竞争、低价竞争和垄断竞争,压低了行业平均效益和效率。
绿皮书分析,总体来看资本投入尽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投资的效率有待观察,而且过于依靠资本一侧的持续投入,其对旅游业的边际驱动能力也将逐步下降。如何围绕市场合理引导投资,构筑灵活机动的市场信号,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供给,压缩泡沫,防范风险,提高效率,都是摆在业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如何使增长回归到效率提升
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的增长主要来自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效率的提升对产业的驱动仍是较少的。在人力供给逐渐紧缩,资本投资缺乏有效机制的情况下,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行效率变得尤为重要。
据绿皮书的数据分析,2005年至2012年,中国旅游业年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2%,和美国相比,增长幅度相差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规模效率是中国旅游业的短板。尽管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投资并购不断,但旅游产业市场集中度仍然不高,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整体获利能力不高。各类要素价格的持续上升,旅游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从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机制来看,围绕工业的价格和资源配置产业的运行机制仍在深入影响中国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在资源、用地、能源、资本等多方面仍然面临高成本问题。
在国家启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乘势而上,借力改革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中国旅游业往何处去。绿皮书建议,中国旅游业必须依托改革,建立新的旅游市场体系、旅游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和综合创新体系,围绕市场建立资源配置机制,转变增长方式,依靠模式、科技、政策、资本等方面的集成创新来实现效率型增长。
责编:海闻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