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民俗文化活动“玩转”元宵佳节

2017-02-10 06:11:00来源:福建省旅游局政府门户网站
字号:
摘要:泰宁大源赤膊龙,龙头用花梨木雕刻,龙身用板凳相连,每一桥上插6根蜡烛、2枝香柱。泰宁大田蚯蚓灯,是由一连串安放在木板上的灯笼连接而成,整体构造类似于“板凳龙”。永安大湖迎烛桥, 在旧社会,迎"烛桥"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吉祥平安、人寿年丰、驱邪灭灾的愿望。

福建省旅游局政府门户网站报道 元宵节将至,桥灯、迎花灯、烛桥灯、板龙灯、鱼灯……三明各地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活动,将在大田、泰宁、沙县等地轮番上演,此处花灯别样好,全市10多场精彩多样的灯会民俗活动带您“玩转”元宵佳节,读懂三明民俗,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度过了一个热闹欢乐的元宵节。

大田板灯龙,每年正月起,大田县许多乡村有迎龙的习俗。“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灯两种,表演花样却有百种以上于当今。”大田板灯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中的龙舞名单。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由一人持龙珠引路,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穿龙”、“跑龙”,几百节上千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寓意深远,韵味无穷,既激励每个龙 子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舞起龙来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 右......大田板灯龙保留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闽中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大田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起来的,每五米为一节,最长100多节,短的二三十节。为祈得三星高照、人丁 兴旺的吉意,每年正月初一日,几位老人在祖祠一起编稻草龙。龙的主体是根稻草绳,插上香火的又称香线龙;挂灯 笼的又名灯龙。龙头、龙尾和龙珠由香火组成。龙头上插上两根竹子,挂上两盏灯笼,叫龙眼;用竹篾绑住红薯插上 三炷香称龙须;用来引路的龙珠是一个插满了香火的大红薯。龙头龙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舞 稻草龙一般都在正月初一、初九(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节)晚上7点开始。三声炮响后,稻草龙便在锣鼓队开路下, 绕着村头村尾游走,舞狮队在龙两旁伴舞。如果村民家里年前有建房、婚嫁、添丁之类的喜事,主人会端上红酒,摆 上糖、鸡等供品“拜平安”;龙拜厅堂,喝龙酒,吃供品,绕房一周。舞龙结束,家家户户鸣炮迎接舞龙回家的人, 称“接龙灯”,煮吃米粉红蛋犒劳,以兆好运。

大田汤泉花灯, 正月,大田许多乡村在正月十五迎花灯,方式大同小异。其中太华镇汤泉村规模最盛,时间、方式较为特别。汤泉村迎花灯是为纪念太保公(康公侯王的神像,康公侯王为一武将,五代时战死于沙县清源洞),相传太保公极喜欢花卉,每年正月二十,汤泉人于用迎花灯的形式让太保公欢喜,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汤泉花灯系由竹篾做框架编扎而成(现大都用铁丝编扎),外面裱以宣油纸,形似花篮,篮上装饰各种纸扎花卉,如牡丹、荷花、梅、兰、菊等各式花。篮中置一玻璃瓶,内盛茶籽油,用灯芯草做芯,游灯时用一木棍手擎行进,一人一盏。

泰宁上青桥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龙身,过去龙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铺上灯笼几十节或上百节连在一起好似长龙,板凳龙因此得名。上青桥灯起源于大唐开元盛世,为的是为战死的人祈祷。但这些年下来慢慢成了欢庆节日了。上青桥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龙身,过去龙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铺上灯笼几十节或上百节连在一起好似长龙,板凳龙因此得名。板凳龙举起来长长的像桥一样也有人称作桥灯。

泰宁大源赤膊龙,龙头用花梨木雕刻,龙身用板凳相连,每一桥上插6根蜡烛、2枝香柱。正月十五出灯,每家每户出一桥,逢当年村里有做寿(高寿)、中举、中进士、添丁(男孩)、结婚等喜事的人家,必须多出一桥。每一桥相连的顺序也不能乱,必须按村民房屋的顺序排列。“赤膊龙”出灯都在夜晚,举灯头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举灯尾的也是村里有身份的人,灯头灯尾各有一套文武乐队随行。“赤膊龙”先到社庙、家庙、宗祠拜祭,再到村里的一块大田中间,摆出福、寿、喜等字型,最后绕村庄游走。

泰宁大田蚯蚓灯,是由一连串安放在木板上的灯笼连接而成,整体构造类似于“板凳龙”。长约2.2米、宽0.12米、高约0.7米。它没有龙头和龙尾,从头到尾都是木板安灯笼,形状酷似一条长长的蚯蚓,所以叫“蚯蚓灯”。组成蚯蚓的每个八角形灯笼都插有花束;灯笼外面有的贴着剪纸,有的自蒙着花布,有的干脆用透明薄膜纸包裹着,上面再贴上各种青草叶片。蚯蚓灯舞起来特别猛烈,可进可退,哪头的力量大就朝哪头走。

泰宁东石鱼仔灯,是用竹篾作筋,包纸作面,形如鲤鱼的灯,亦称"鲤鱼灯"。一般有黄面红鳞和白底绿鳞两种。舞灯时,人手一盏,人数成双,排成队,舞姿和队形变化多,时而鲤鱼穿浪,时而鲤鱼跳龙门,时而鱼仔穿花,时而双龙出水,形态逼真,同时有胡琴锣鼓伴奏,节奏如"茶东坑、茶东坑、茶东坑坑茶坑坑"。人们老远听到锣鼓声,便知是茶东坑的鱼仔灯到了。

沙县夏茂鱼灯,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鱼灯有鲤鱼灯和鳌鱼,皆模仿游鱼的动作。

清流长校迎龙灯 ,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长校迎游“萃聚龙灯”,每家都要出一名灯。在七家屋祖厅接灯,接连成一条长龙。萃聚龙灯和元宵迎游的龙灯统称新龙,区别于老龙。其特点是:新龙环游之时不搬不走不吆喝,而是和和顺顺沿着村街环游三次。每夜参加迎灯的人都要点名。凡出灯人家,元宵之日可分得一份猪肉,大体l一2斤,视当年田产收入而定。从十三夜起,连游3夜。

尤溪梅仙板凳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是纯手工制作的。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其中龙身由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特制的木板凳连接而成,最长可达500多米。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纸,制成灶头状的龙身,绘上七彩的云纹,在里头点上蜡烛。无论龙首、龙身、龙尾,他们都要标明是哪一姓,哪一房,接龙时不致错位。

永安大湖迎烛桥, 在旧社会,迎"烛桥"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吉祥平安、人寿年丰、驱邪灭灾的愿望。除大湖外,永安各地,如贡川、小陶、曹远、安砂、茅坪等地乡村都十分盛行迎"烛桥"。其他地方迎烛桥大都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唯大湖的迎烛桥在农历二月十五至十七举行,个中缘由有待探索。但解放后,大湖迎烛桥灯的时间有所改变,也改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十五晚上桥灯还经常参加永安市举办的闹元宵活动呢。不管是大湖还是永安其他地方的烛桥灯,都以麒麟作头灯,鲤鱼灯压阵,故有“麒麟头、鲤鱼尾”之说。麒麟在永安人心目中是仁兽,以麒麟为灯头,蕴含着人们祈望赐福安康的心理,象征着祥瑞;而采用鲤鱼压尾,意味着鲤鱼跃龙门和年年有余之意。

永安小陶二十八宿游灯,刘氏在宋朝年间从江西迁入宁化石碧后再迁入永安,在小陶定居已经有400余年历史,总人口约5000人。游二十八宿灯作为刘氏独特的文化活动,每次活动要百人以上,由于每次都要花费较大人力物力,只好每隔30-50年游一次。该灯会解放初期游了一次,1986年团结村刘氏牵头游了一次。今年刘氏宗亲重新制作二十八宿灯,将在2016年春节开展大型游灯活动。(文/三明市旅游局 林挺 图/林建伟)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