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村:民俗文化旅游打开脱贫致富通道

2017-02-16 10:48:00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摘要:过完正月十五,城市里年味逐渐消散,人们早已回归到了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但在宁夏隆德县的乡村,节日的欢乐和喜庆氛围依然在延续。吼秦腔、演马社火,在参与村里民俗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原标题:新和村:民俗文化旅游打开脱贫致富通道

过完正月十五,城市里年味逐渐消散,人们早已回归到了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但在宁夏隆德县的乡村,节日的欢乐和喜庆氛围依然在延续。

2月15日,冬日午后的阳光温热而灿烂,群山环抱的陈靳乡新和村宁静中透着热闹。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场的舞台上,一场精彩的秦腔经典折子戏《探窑》正在上演,演员们无论从唱腔动作,还是舞台表现,和县里的专业戏团演员不相上下。而在台下,村民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享受着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快乐和满足透在脸上。“这样精彩的大戏在我们村几乎月月都可以看到。”村民柳旺开心地说。

马社火表演

“秦腔表演在新和村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现在我们正在用民俗传统文化打造旅游特色产业,想什么时候演就什么时候演。在一些特别的农历节日里,那是一定要演出的。”村主任柳耿自豪地说。

这一边,广场中央的秦腔表演还在继续。那一边,村道上的高台马社火也开始精彩上演,只见马社火队伍沿着村道一路前行,场面十分壮观。马背上,表演者身着各种戏服,画着脸谱,手拿刀、剑、锤等道具,或端坐在马上,或仰首步行,演绎着各种历史人物,造型别致,场面热闹。传统的艺术表演为村子增添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村道巡演

新和村是隆德县马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马社火内容丰富,历史悠久。高台马社火和秦腔表演都隶属于新和业余秦腔剧团,所有演员都是新和村村民。“新和业余秦腔剧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办起来,曾在1998年之后由于资金短缺暂时停滞,2016年初抓住乡村旅游建设的契机再次开办起来,现在固定人数差不多45人,年龄在15岁到65岁之间。”剧团负责人翟志刚向记者介绍。

吼秦腔、演马社火,在参与村里民俗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村民刘武2016年春天加入秦腔剧团,负责敲锣,以前一到农闲时就喜欢打牌打麻将,爱人不高兴,夫妻俩经常吵架,自从加入秦腔剧团后他再也不打牌打麻将了,对秦腔越来越喜欢了。“现在每天晚上不敲两下还难受呢。”刘武说。爱人对于他的这个新爱好也特别支持。在村里,像刘武一样受到秦腔的感染改掉陋习的人还有很多。

演出前化妆

在村里老一代传承人看来,秦腔、马社火就好比国粹,那是乡村文化的根,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似乎逐渐变的淡漠起来,尤其是年轻一代。“秦腔演唱培养需要一年,乐队需要三年,现在的剧团队伍有些青黄不接,引导更多年轻人传承学习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翟志刚说。

新和村秦腔展览室

为了传承好村里的民俗传统文化项目,村里也动了不少脑筋。“其实马社火学习门槛低,只要形象好就可以参加,经过一番培训是可以胜任的。但秦腔就需要有一定功底了,我希望全村老百姓都能积极参与,跟着听跟着唱,尤其是年轻人。”翟志刚说,这两年,村里会借节假日,把村里的学生叫来参加马社火培训,效果不错。“今年我们计划排练几部新剧,培养一批年轻人接替老年人,我们还申请建舞台和排练室,现在这样的临时舞台搭建起来很麻烦。”翟志刚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在新一年的打算。

马社火巡演

秦腔剧团的发起人赵世荣,是翟志刚眼中的秦腔全才。今年66岁的赵世荣是村秦腔剧团导演,演出时还担任司鼓,他62岁的老伴杨丽萍在剧团饰演老旦。赵世荣说,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秦腔长大,除了秦腔没啥别的爱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赵世荣承包了县里的秦腔剧团,带着大家四处演出,人气和收入都不错。但在村里的秦腔剧团正式成立后,他就一门心思扑在了上面,不仅把自己剧团里的服装和道具免费拿出来供村剧团使用,还义务培养出了上百个秦腔表演者。赵世荣说:“要搞旅游就要有文化支撑,作为村里的一员,我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传统的艺术文化不能丢,今年我还希望能把老的眉户戏、皮影等传统艺术搬上舞台。”

剧团负责人翟志刚向记者讲述剧团发展史

近年来,新和村主动把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出了“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思路。通过修建村道、改造危房、狠抓绿化,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此同时,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和高台马社火传承展演基地,乡村旅游也红火起来。“我们村自然条件好,山清水秀,夏天来避暑的游客很多,高台马社火作为传统文化表演,更让游客不虚此行。”村支书赵小龙说,从2016年7月起到现在,村里接待游客已达五六万人次,直接收入近三十万元。今天的新和村,已经发展成为隆德县12个旅游特色村、10个美丽村庄建设和18个整村推进销号村之一。

“2017年,我们要继续发展非遗项目,搞好乡村旅游,将新和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基地。通过成立旅游管理公司,让村民入股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当中,切实分享文化旅游带来的实惠。”谈起新和村未来的发展,赵小龙信心满满。

“金鸡喜唱春光好,绿柳轻摇舞絮妍。”采访结束时,新和村秦腔展览室外一副红彤彤的对联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全区优秀农民文艺团体”的牌匾挂在大门上方,灿烂夺目。传承本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为这座古老的村庄打开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通道。(记者 杨洲 蒋萍 葛龙 石卿 徐静 胡俊 姜盼 实习生 刘楠)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