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6 13:55:00|来源:人民网|字号:
2004年沸沸扬扬的“费翔拍卖胸毛事件”,其起因不过是一档娱乐节目当中的一句随意调侃.一些媒介对此的大肆炒作使得明星本人焦头烂额.甚至费翔助手对此事的评论“觉得很无聊”,当事人说话的语境是指媒体对此事的炒作很无聊,登在报纸上的话则变成了“连费翔的助手也觉得费翔此举很无聊”.相似的例子还有2003年5月《东周刊》刊登刘嘉玲遭绑架后被胁迫拍的裸照,引起了全城民众的集体抗议而被迫停刊.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对经历了丧子之痛的马加爵父母无休止的采访和报道,导致当事人心力焦瘁……媒体利用自己的议程设置功能,全然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当事人的心理感受,把公众设想和培养为无聊看客,对受众进行低俗品位的迎合与培育.但受众并非“媒介魔弹论”中应声而倒的标靶,在窥私欲望的短暂感官满足后,觉醒的受众必然对媒介的这种炒作加以谴责,对其职业操守提出质疑.
还有一些媒介在巨额广告费的利诱下,把一些商家的商业活动设置为公共议程,为商家鼓与呼,对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形成误导.如2002年1月,新疆诸家媒体对新疆探险旅游公司“悬赏100万元找新疆虎”的炒作,商家明知找虎几率微乎其微而纯粹为带动旅游业务,媒介的炒作无疑为商家做了回另一种形式的广告.再如,科利华集团炒作《学习的革命》一书也是业内耳熟能详的案例.媒介对此类商业活动的本质不加分析,对信息不加过滤而一片溢美之辞,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